首页 > 资讯 > > 正文
大通县 “数字赋能”铺就乡村振兴“阔路子”
2023-08-07 01:28:21 来源:腾讯网

今年以来,大通县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借力东西部协作机制和干部人才智慧,联合腾讯等公司以“数字赋能”乡村振兴,推动农文旅产业升级融合发展。

搭建平台,“数字路”联通农文旅产业“振兴路”。大通县地处青海省东部,祁连山南麓,地理优势三面环山,定位高原“绿谷”,旅游资源丰富。在东西部协作机制下,借力引才,积极引入数字企业,开发旅游资源,搭建产业平台。


(资料图)

一是选择合作模式,引入“国资+市场”的运营机制。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,成立青海数字乡村建设(集团)有限公司和青海数字乡村运营管理有限公司,将东部地区“国资+市场化”运营模式和管理理念有选择地植入产业振兴“脉络”,有效盘活了县域固定资产,激发产业活力。

二是开发旅游资源,引才搭台激发“光文化”的生长活力。选址城关镇实施“青海湖之夜”农文旅示范街区,通过发展不夜城模式引入集聚全国游客,通过城市舞台展现大通人文旅游风貌,带动农产品和社会就业,带动城关镇土地溢价和经济中心的建设。建设树蛙部落推动民宿经济升级,打开大通县全域旅游、四季旅游的新局面。6栋树蛙特色民宿三角屋、2栋360度沉浸式景观的荷叶屋已建成投入使用,全年收入超600万元。

三是搭建产业平台,赋能乡村振兴产业数字化引擎。携手中国(南京)软件谷共建“产业孵化示范园”,优化文旅产业、民俗文化、夜经济、认养农业等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,打造了集项目孵化、人才培养、招商引资、数字化运营中心、智慧农业观光研学等功能为一体的农文旅产业服务平台。

数实融合,“大数据”铺开农文旅产业“幸福路”。与腾讯公司全面战略合作,落实“数实融合”打造“东西部协作乡村振兴产业数字引擎”——“大通号”,引入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、自动化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,将源源不断的实体“大通宝藏”推向全国。

一是技术支撑,开启农特优文旅产品“展示柜”。“大通号”囊括了统一大通县域乡村振兴重点项目的技术体系、认证体系、支付体系、积分体系、品牌管理和营销体系,已为大通县域品牌提供1亿次线上曝光的机会,累计超过100万用户。实现大通县线上流量与线下应用场景的融合,为大通新增2000个就业岗位。

二是多渠道带动农牧业产业提档升级。“数字化”联通28处设施蔬菜农业示范基地、53家龙头企业、730家专业合作社、380家家庭牧场,将认证的绿色、有机、地标农产品通过数字化展示销售。完善大通牦牛产业科学养殖、深度加工、供应链、营销品牌体系,通过腾讯公司安心溯源平台,实现牦牛从养殖到餐桌的全流程溯源体系。2022年11月,大通牦牛同南粤甄选、沅源农业科技、南方乡投等多家大湾区企业签署青海大通农产品“走进大湾区”协议,意向采购签约总金额达5亿元。

三是文化振兴搭上快车道。依托“大数据”,大通县围绕文物文博、民族风情、非遗技艺、自然风光、艺术作品5个维度,开发家居生活、农产品、文具用品、音乐产品、服饰配饰、手工艺品6大类30款农文旅融合创意产品,带动了青绣、河湟皮影、牛毛纺织、大通花儿等非遗项目超百名从业者参与。

流量赋能,农文旅“延伸链”拓宽乡村振兴“康庄道”。农文旅融合不同产业要素之间相互扶协,也延伸出了多个增收新业态,促进农文旅发展的路子更宽、活力更足。

一是吸引“外资+本土”企业落地。借助深圳腾讯公司、上海乡伴集团、西安锦上添花不夜城等企业的优势,在基地成立合资公司的基础上,集聚全国优质农文旅产业项目入驻,招引企业6家,累计注册资本达1.2亿元。

二是个性多元化“延伸链”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。围绕察汗河区域,通过线上研学服务平台大通号端口、生物多样性知识图谱、全景生态呈现系统、生物多样性知识问答系统展示,推动保护并打造大通生物多样性基地。

三是挖掘和培养本土人才。成立“非遗工坊创新中心”,每年研发不低于20款市场化产品。实施“绣美乡村”计划,培育青绣产业乡村工匠,建立县域青绣人才技能标准;开发青海数字乡村民艺乡创人才培养体系。培养3000名符合县域品牌技能标准的青绣绣娘。

四是树立县域农文旅品牌。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牵头,围绕农文旅具体项目的发展需求,设计目标用户的精准品牌营销计划、系列互联网热点话题引爆活动、专业展会露出等策略,为大通农产品,文化旅游产品输送流量,增强大通农产品、文化旅游产品的品牌力度。目前,大通牦牛、大通青绣、大通文旅等已具有较高的品牌价值。

来源:大通宣传

监制:刘幸海

责编:寇荣

编辑:冯丽晨、张萍

关键词:

为您推荐